当前正值招工求职高峰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等部门,以纠治各类网络招聘乱象为重点,组织各地区深入开展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目前已对筛查出的1196个未经许可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的公众账号,按有关规定采取暂停发布招聘信息功能等处置措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非法职业中介活动也从线下迁移至线上,给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带来了极大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非法职介得以“改头换面”,借助公众账号、小程序等载体将自身包装成正规招聘,以更低的成本触及更广泛的求职者群体。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也是非法职介的“帮凶”——通过精准推送让诈骗成功率飙升,而一些平台对入驻机构资质审查不严,客观上也为非法职介提供了生存空间。
网络上非法职业中介花招不断翻新,催生了多种新型违法形态:就业歧视更具隐蔽性,用人单位通过设置不合理的筛选条件,将特定群体排除在招聘流程之外;虚假招聘借助精美的网页设计和伪造的企业资质,更具迷惑性;“招转培”模式利用求职者急于就业的心理,以提供工作为诱饵,诱导其参加高价培训;“培训贷”则与金融机构勾结,将培训与贷款捆绑,使求职者深陷债务陷阱。更严重的是,一些诈骗团伙以招聘为名,实施电信诈骗、传销等犯罪活动,对求职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面对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往往陷入“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的困境。同时,部分互联网企业以“技术中立”为由,规避对入驻机构资质的实质性审查;加之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不完善,导致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劳动者维权意识不足、维权渠道不畅等问题,也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事关劳动者权益保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面对非法职业中介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必须构建多元共治的格局,织密监管的“天罗地网”。
首先,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网络职介活动特点,明确平台责任边界,细化违法行为认定标准。其次,在执法中,要加强跨部门协同监管,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再次,创新监管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违法信息的主动发现和精准打击。最后,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平台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入驻审核机制和动态巡查制度,对违规账号实施联合惩戒。
值得关注的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不久前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线索,征集内容就包括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如线下“黑职介”和通过自建网站、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开展非法职业中介活动等。这既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全力保护,也彰显了监管部门净化市场环境的决心,是监管部门回应公众关切、创新监管方式的重要体现。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能够有效拓宽违法线索的发现渠道,弥补传统监管手段的不足,且群众举报的线索往往更加具体、直接,有助于监管部门快速锁定违法行为,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把非法职介彻底驱逐出人力资源市场。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需要标本兼治:既要靠“打”,更要靠“建”。在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应着力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增加正规就业服务供给,满足劳动者多元化的求职需求。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专业化、规范化、数字化的服务机构,通过优质供给全力挤压非法职介的生存空间。
数字时代的人力资源市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主动作为,也需要平台企业的责任担当和劳动者的积极参与。只有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劳动者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才能从根本上净化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保障劳动者公平就业权益。相信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社会共治水平,我们一定能构建更加公平、有序、安全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让广大劳动者安心就业、共享社会进步成果。(王天玉)
嘉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